摘 要:作业成本法作为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应运而生,它适应新的制造环境,提出了新的核算观念和管理方法,是企业管理和成本核算的一次突破。作业成本管理的逐步应用和推广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主要对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成本控制;成本动因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199-02

一、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根据事物的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主要特征,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统计、排列和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分清重点与一般,从而有区别地采取管理方式的一种定量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产品生产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1.扩展了成本习性的概念,促进了完全成本法的复兴。作业成本法用成本动因解释成本习性,把成本划分为短期变动成本、长期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三类。成本动因的引入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在当今高新技术的制造环境下,作业成本法的迅猛发展有利地促进了完全成本法的复兴。

2.优化了产品组合,提高了企业战略决策的水平。产品组合决策,是利用整个企业的“生产价值”来决定产品获利能力及优先生产次序。在作业成本法中,管理人员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直接归属产品的成本。

3.使企业产品成本计算更正确,定价策略更灵活。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先将成本按各个作业进行归集。除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可直接归集于产品外,制造费用应分别按各项作业活动归集到同质的成本库中。然后分别选择合理的作业分配标准,将成本库中的制造费用分摊于产品中。管理当局可以对那些产品规格特殊且无明显市价规则、价格弹性也很低的产品提高其价格水平。

4.改进了预算控制和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的应用,首先要求把对成本的控制落实到每一项作业上,再以作业为核心,进行作业分析,以成本动因为基础进行成本控制,从而有效、持续地降低成本,改进了预算控制。其次,以适时生产系统和全面质量管理为重点的作业管理不再把标准成本法看成是成本控制的重要工具。

5.改进了责任中心的业绩评价。资源通过作业形成产出价值,以作业中心为基础设置责任中心,控制了资源消耗,充分发挥了资源在提供给顾客价值过程中的作用。

三、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构建的原则

1.成本效益的原则。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成本和成本所能带来的效益,在作业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就始终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在选择作业中心的时候要时刻注意成本效益的原则,避免为了片面的追求核算结果的精确性而不考虑经济性。

2.简单易行的原则。作业成本核算的原理并不复杂,思路也很明确,但是相对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其所需要的数据量和核算步骤要复杂得多。这样作业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必须简单易行,对于作业判断选择的地方,定要给出简洁明晰的标准,避免因操作人员的判断失误导致最终计算结果的偏差。

3.系统柔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国有企业为了适应其所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必将会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的经营情况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和经营方式。这样,国有企业的产品线和组织结构就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的作业成本核算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国有企业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并且说明在各种可能的情况发生时作业成本核算系统需要做出何种相应的变化。

四、作业成本法的实施策略

1.进行成本—效益测试,避免生搬硬套。中国企业若要实施作业成本法,必须发生较大的实施成本。所以在运用作业成本法时,企业首先应结合自身实际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通过成本—效益测试来判断是否实行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行作业成本法。由于国情、企业发展背景、产销环境不同,所以不能完全照搬国外或其他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经验。进行成本—效益测试时,可选择不同详细程度的作业成本系统,从中找出效益与成本之差最大的方案。

2.降低成本动因及分配基础的主观性。作业成本法虽然大大减少了现行方法在产品成本计算上的主观性,但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它们。如在作业的确认、成本动因的选择和同质成本库分配基础的确认上,不同经验的会计人员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比如对材料处理成本的分配,可以选择不同负载的复杂性和距离、也可以选择运载量为分配基础。这种主观随意性有时会带来较大的偏差。当偏差很大时,作业成本信息可能是误导性的。

3.提高企业信息技术,降低计量成本。要发挥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必须搜集充分、可靠的成本数据。而搜集数据工作是以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同时,没有软件的支持,数据的搜集与分析工作的成本将会成高。因此,要在中国企业推广会计电算化、网络化,应尽快开发出适合中国企业的作业成本软件,使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更加标准化、信息化、集成化,不断降低计量成本。

4.加强培训,树立作业成本管理思想。实施作业成本法必须要得到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的普遍认同,而要达到这点,就需要他们了解作业成本法、知晓实施作业成本法能带来的好处。所以在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中,培训员工是最重要的一步。